好吧,這個東西我原本只想一句話帶過,就是「要處理小孩的黑暗情緒前,要先能處理自己的黑情緒」然後就結束了。
但覺得好像觀眾會把碗敲破,所以就想多寫一點好了。
不過這個主題已經寫過很多次了,所以請容我引用一下,我以前寫的文章,總之,我覺得每個人都得先發展自我覺察的能力。
自我覺察的能力是什麼,是要先能夠感覺自己的感覺,描述自己的想法,想法背後有感受、有情緒,會引發自己更多的想法。
所以,當我們要處理黑暗情緒的第一步,要有自我覺察的能力是要看清楚自己的心情。
我們可以這樣練習,問問自己「我現在的情緒感受是什麼?」然後進一步練習,問問自己「這樣的感受讓我回想到什麼樣的相關經驗?」「這個經驗還有沒有帶來其他的感受呢?」「我喜歡的是什麼?」「不喜歡的又是什麼呢?」這些是情緒覺察的練習。
不過,每個人都有情緒,有些情緒是正向的、有些情緒是負向的,在我們的社會文化中,正向的情緒是較能表達的,負向的情緒往往是被要求要隱藏壓抑的,例如:很多人都喜歡說「男孩子不要哭」或是「要勇敢」,這都會造成很多人習慣把難過、害怕等感覺隱藏。還有像是嫉妒、嫌惡等情緒,在道德上面社會難以接受(尤其以華人社會更是如此),都很容易被隱藏。
所以,第二步當然是,看到黑暗的情緒時,要怎麼接納它,讓它得以被抒發。
我們可以問問看自己,為什麼會有這個情緒?這個情緒讓自己聯想到什麼生命中的經驗?
情緒本身是中性的,沒有所謂的對和錯,應該或不應該,情緒的確會引發的行為,所以是那個引發的行為是否為社會秩序能夠接受的行為。
但我們傷心時,會希望眼淚是能夠被允許的發現,我們會嫉妒,會希望自己理解那個嫉妒背後的心情,或許是對某些渴望的失落,需要一段時間的消化和調適,我們會憤怒,憤怒需要得到理解。這是一種同理的能力,只是同理別人前,自己先得練習同理自己。舉例來說,一個對自己嚴格的人,也是很難寬以待人的。因此,一個人的悲傷如果沒有被自己涵融接納,他也很難去承接別人的。
所以回到問題本身,要如何處理孩子的黑暗情緒,那得先經歷你自己擁抱了你自己那些不能被接納的情緒。你處理你孩子的情緒的方式,也會透露出你如何處理自己內在的黑暗情緒。